為什么要推進中國制造向智造升級
2013年4月,德國政府在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提出了“工業4.0”的概念,以西門子、SAP為首的德國工業和IT巨頭將這一概念迅速引入了其工業軟件和生產控制系統,并在全世界范圍內迅速推進。此后,中國作為世界制造中心,面臨著產業升級的巨大挑戰和巨大機遇,所以在2015年3月,總理在全國兩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首次提出“中國制造2025”的宏大計劃。徹底引爆了“物聯網”、“智能制造”、“工業云計算”等概念。
其實早在2009年12月,美國就公布了《重振美國制造業框架》,2011年6月和2012年2月,又相繼啟動了《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和《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推行再工業化和制造業回歸。2012年,美國人提出“工業互聯網”,并由GE提出概念,IBM、思科、英特爾、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四家公司發起建立了“工業互聯網聯盟”。
大家都知道“工業2025”分三步走,我們做了以下總結:
第一步是截止2025年,基本全面邁進“工業互聯”時代,并在工業生產過程中,將環??沙掷m發展工作做到世界前列,將現在的互聯網行業與工業互聯網行業整合達到萬物互聯。
第二步是截止2035年,我國制造業擁有獨立的創新能力,并在重點領域實現全產業鏈世界頂尖水平,全面實現工業化。
第三步: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中國不但要成為制造業大國,更要成為制造業強國。在重點領域具有話語權并制定標準。
說到互聯網,做實體經濟的實業家們通常都說是“泡沫經濟”,其實這是不對的。首先互聯網毫無疑問已經成為現代商業最大的渠道,所以催生了谷歌、阿里巴巴、百度等這些互聯網巨頭,無論在經濟上行或者下行的時候,廣告總是能吃得開。另外因為免費共享的特性,互聯網迅速成為了社會基建,擁有巨大的受眾和影響力,也催生了“大數據”,直接影響到了所有的商業決策?;ヂ摼W起步階段,中國人憑借著巨大的人口福利在彎道上實現了互聯網行業的超車,這其實是中國現在的“工業互聯網”、“工業2025”最大的優勢,為什么說是巨大的優勢?
在我們看來,總理提出的工業2025是一個非常實在的、腳踏實地的概念。眾所周知,中國工業出于世界工業鏈的中低端,擁有最大的市場卻受制于歐美的標準和技術。在規模經濟時代,很多技術含量不高的制造業靠規模和營銷取勝。但是隨著改革開放這么多年經濟的高速發展,需求側的個性化需求日益突出,直接導致了很多產業無法像傳統行業一樣靠資金和規模取勝,這幾年中國制造業不好過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門檻低的行業同質化太厲害最終只能拼價格,拼到最后大家都沒有了利潤,最后便宜了國外的高端設備廠商。
“工業2025”提出恰逢其時,需求側方面,因為中國有著全世界最多的人口和最大的市場,中國的互聯網行業已經成為世界頂尖水平,在需求側擁有無語能比的號召力,也積累了全世界最大的“大數據”,已經能夠為各行各業輸出需求。供給側方面的改革和升級勢在必行,那么到底怎么去做?這不是簡單的通過信息化的升級,裝備的升級就能做到的。
我們認為,要實現2025的目標,第一步,就是各制造業“頭腦風暴”的執行,要擁抱這個時代,不能因為過去的成果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讓正確的執行者處于正確的崗位上是極其重要的;第二步,物流自動化的建設勢在必行,自動化物料流轉,自動化進銷存等省人省力省空間,物流自動化發展很快配套齊全,具備非常好的實施性。并且與智能制造貼合緊密,通過物流自動化的發展倒逼生產環節的信息化和裝備的升級是非常有效的。第三步,改造設備讓設備互聯,能采集數據,提煉“大數據”,分析數據得出降本策略,分析數據提供決策支撐,分析數據推進裝備升級,同時積極擁抱終端渠道,也就是我們說的互聯網。第四步,智能裝備的引進或制造,有了需求側的需求指導,有了前面三步的基礎,智能裝備就有可能去通過標準化的手段實現非標的產品。
最終,工業物聯網、互聯網、智能裝備的結合實現了高效的決策和執行,必將帶來生產成本的降低和利潤的增長。
中國作為世界制造中心,毫無疑問將成為工業2025時代的先行者,在巨大的挑戰和機遇面前,我們已經做好了準備,為中國工業做貢獻,為世界工業做貢獻。
上一篇:無
下一篇:日本工業脊梁的未來